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库,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与集体智慧,在传承创新中为现代文明提供历史根脉与未来启示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,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。3月19日下午,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《与你襄遇》特色思政课第一季第三讲在在思政研修基地精彩开讲。本次课程深度聚焦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,将其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,为师生们搭建了一座探寻文化根脉、筑牢思想基石的桥梁。

溯源:非遗里的文化密码解读
“黑暗传奇襄地启,千秋文脉韵中存”。开场之际,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和琼率先登台,带来《与你襄遇》——“非遗襄阳之我们的非遗”主题讲座,引领众人深入探寻本土非遗的独特魅力。和琼主任集深厚学术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于一身,其在非遗研究领域的诸多成果,为解读襄阳非遗提供了坚实支撑。讲座中,和琼主任从历史的纵轴与文化的横轴出发,剖析襄阳非遗。她指出,襄阳非遗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延续,更是地域文明的活态呈现。以老河口木版年画为例,其独特的雕刻技法与丰富的民俗寓意,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视觉化表达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。而襄阳剪纸,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,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演变,从最初的祈福辟邪功能,到如今成为传递情感、承载记忆的文化载体,其发展历程与襄阳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。通过对这些非遗项目的解读,同学们领悟到襄阳非遗是地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,是民族精神在地方层面的生动彰显,从而深刻理解文化传承对于维系民族认同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。


传承:指尖上的匠心精神延续
“一剪裁开汉江月,千叠纸浪涌古城”。随后,剪纸非遗传承人移步台前,以现场授课的方式,倾囊相授剪纸这门指尖艺术,开启了一场生动的技艺传承之旅。从纸张的折叠到剪刀的游走,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千锤百炼的功力。传承人强调,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耐心、细心与恒心的融合,是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体现。同学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,亲手操剪实践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们遇到了纸张破裂、图案走样等困难,但在传承人的鼓励下,不断尝试、调整。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蝴蝶造型,同学们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。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,更是匠心精神的传承。在反复雕琢图案的过程中,同学们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,领悟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这种专注、坚守的精神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,从而在心中种下了坚守与传承的种子。

启迪:书香里的文化使命担当
“一心承继荆襄艺,万载文明启后程”。活动渐进尾声,为让非遗知识得以更广泛传播,和琼主任及剪纸传承人老师为师生们赠送了书籍《剪出唐诗里的襄阳之美》。这本书籍以剪纸艺术为媒介,将唐诗中的襄阳意象具象化,展现了文学与艺术交织的独特魅力。书中的每一幅剪纸作品,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襄阳的繁华与诗意,带领读者穿越时空,感受历史的厚重。赠送书籍这一环节,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文化使命的接力。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,师生们深刻认识到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。他们不仅要做非遗文化的欣赏者,更要成为传播者与创新者,让襄阳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这也契合了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要求,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,在传承文化中实现个人价值。

此次《与你襄遇》特色思政课,通过对襄阳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。从理论讲解到实践体验,再到文化启迪,层层递进,让同学们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,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与升华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耕特色思政课程,以文化为纽带,培育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。